咪以為釣條小魚上黎,唔小心被「吉」親沒什麼事,其實可大可小,輕則痛不慾生,重則隨時會休克甚至死亡,過去香港曾有多綜釣魚新手被有毒魚類「吉」親,以致送院急救新聞,以下介紹的都是香港常見的有毒魚種,新手必看老手都必知,釣到以下既魚大家都要萬分小心處理了。
1.坑鯰(線紋鰻鯰Plotosus lineatus)
香港俗稱的坑鯰,中文學名為線紋鰻鯰,屬鰻鯰科,最大體長為32cm,肉食性,主要棲息在沙泥質海床。坑鯰是香港常見的有毒魚種之一,投釣或其他沉底釣法均有機會釣獲。其毒處在於魚的背鰭和鰓則的胸鰭,各鰭前都有一支尖刺(見上圖紅圈位置),刺鋒利且含毒性,香港曾有致命個案,釣友解勾時應小心處理。值得一提的是,坑鯰幼魚極具群體生活的習性,常形成球狀,稱之為鯰球,當魚受驚時,亦會形成鯰球以作保護。
2.老虎魚(長棘擬鱗鮋Paracentropogon indicus)

長棘擬鱗鮋,最大體長為11cm,肉食性,主要棲息在礁石區。
香港俗稱的老虎魚,主要分為兩種,兩種均屬鮋科。老虎魚是香港常見的有毒魚種之一,艇釣、手絲或投釣均有機會釣獲。其毒處在於魚的背鰭、腹鰭和臀鰭,魚刺鋒利且含劇毒,不建議嘗試解勾,應小心剪斷魚絲讓魚回到水中。
3.石崇(鬚擬鮋Scorpaenopsis cirrhosa)
香港俗稱的石崇,在香港有數個類似品種,但以鬚擬鮋、魔擬鮋及斑鰭鮋最為常見,全屬鮋科。石崇是香港常見的有毒魚種之一,艇釣、手絲或投釣均有機會釣獲。其毒處在於魚的背鰭、腹鰭和臀鰭,魚刺鋒利且含毒性,釣友解勾時應小心處理。
4.金鼓(金錢魚Scatophagus argus)
香港俗稱的金鼓,中文學名為金錢魚,屬金錢魚科,最大體長為38cm,雜食性,主要棲息在混濁的礁石區和內海,幼魚常見於鹹淡水交界及淡水,金鼓是香港常見的有毒魚種之一,艇釣、筏釣或磯釣均有機會釣獲。其毒處在於魚的背鰭、腹鰭和臀鰭,魚刺鋒利且含毒性,釣友解勾時應小心處理。珠海已成功人工繁殖金鼓,令金鼓成為國內常見的養殖魚種之一。
5.泥鯭(長鰭藍子魚Siganus canaliculatus)
香港俗稱的泥鯭,又名臭肚魚,中文學名為長鰭藍子魚,屬籃子魚科,最大體長為30cm,雜食性,主要棲息在礁石區,內灣、淺水區和河口亦能見其蹤影,泥鯭是香港最為常見的有毒魚種,手絲、筏釣或投釣均有機會釣獲。其毒處在於魚的背鰭、腹鰭和臀鰭,魚刺鋒利且含毒性,釣友解勾時應小心處理。
6.奄釘(斑海鯰Arius thunbergi)
香港俗稱的奄釘,主要分成兩種,分別是斑海鯰和大頭多齒海鯰,後者亦是俗稱的赤魚,兩種均屬海鯰科。奄釘是香港常見的有毒魚種,艇釣、投釣或其他沉底釣法均有機會釣獲。其毒處在於魚的背鰭和鰓則的胸鰭,各鰭前都有一支尖刺,刺鋒利且含毒性,釣友解勾時應小心處理。
7.火燒腰(雙帶黃鱸Diploprion bifasciatum)
香港俗稱的火燒腰,又名肥皂魚,中文學名為雙帶黃鱸,屬鮨科,最大體長為25cm,肉食性,主要棲息在珊瑚礁區,火燒腰是香港較少見的有毒魚種,艇釣最大機會釣獲。其毒處在於其身體表面,當魚在緊張的情況下,身體表面會分泌粘性毒液,釣友應使用毛巾以助解勾,避免皮膚產生不良反應。水族愛好者亦需注意,其毒素會影響缸中生物的安危,飼養時要考慮清楚及加倍小心。
8.六線黑鱸(Grammistes sexlineatus)
六線黑鱸,屬鮨科,最大體長為30cm,肉食性,主要棲息在珊瑚礁區。六線黑鱸是香港較少見的有毒魚種,艇釣最大機會釣獲。是香港較少見的有毒魚種。其毒處在於其身體表面,當魚在緊張的情況下,身體表面會分泌粘性毒液,釣友應使用毛巾以助解勾,避免皮膚產生不良反應。水族愛好者亦需注意,其毒素會影響缸中生物的安危,飼養時要考慮清楚及加倍小心。
9.魔鬼魚(黃鯆Dasyatis bennettii)
香港俗稱的魔鬼魚,泛指多種土魟科、鴛魟科、燕魟科及鯆魮科魚種,香港較常見的分別是黃鯆、黑鯆及日本燕魟。魔鬼魚是香港常見的有毒魚種,艇釣、投釣或其他沉底釣法均有機會釣獲。其毒處在於其尾部背面的毒刺,被刺中會有性命危險,釣友解勾時應加倍小心。
10.獅子魚(魔鬼簑鮋Pterois volitans)
香港俗稱的獅子魚,中文學名為魔鬼簑鮋,屬鮋科,最大體長為38cm,肉食性,主要棲息在珊瑚礁區。獅子魚是香港較少見的有毒魚種,艇釣最大機會釣獲。其毒處在於魚的背鰭、腹鰭和臀鰭,魚刺鋒利且含劇毒,釣友解勾時應小心處理。
Keith Lai
Latest posts by Keith Lai (see all)
- 香港夏天魚種(下篇) - 八月 13, 2015
- 釣到佢即剪絲唔好接觸世上最強毒物會殺死人 - 七月 27, 2015
- 香港夏天常釣到的魚種(上) - 七月 25, 2015
很好。
那麼,上述的有毒魚種,除了老虎魚,火燒腰及六線黑鱸,是否都可口以食用?